一个人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或许是每个职场人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常常把业务精湛当作一个人安家立命的本领,觉得只要足够专业,就能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着竞争力。那么,专业真的是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么?或许是,或许也不是。
一个人在某一业务领域的专业性固然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底气,但专业却存在着局限性,因为专业往往根植于某一块业务或者某一个领域,只有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然而在职场上,工作内容的选择往往身不由己,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需要“干一行爱一行”。因此,对于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或许我们还需要更想深一层。如果专业不等同于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呢?
前段时间一个小伙伴向我吐槽的一件小事更加加深了我对于“专业”这件事情的看法。某部门里一名负责人C带领着A和B两个员工,A在某专业工作方面非常专业,精通各种相关业务,且熟悉各种政策和流程,在专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负责人C。该负责人为了不让自己的权威受到质疑和影响,于是决定培养B来替代A。B其实对这个决定非常的没有信心,但是负责人C对B说,A的专业主要是给机会让他做了这块业务,再加上他经常与上级、同级、下级沟通,经常看书补充知识,所以才会变得专业的。按照负责人C的说法,只要不让A做这块业务,B多与相关人员沟通,参照A的经验方法,完全可以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专业的人,直接可以替代A。A对于负责人C突然之间停止了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表示非常诧异,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己在这个业务上已经有所积累,突然间安排做别的工作,那之前的积累不是就白费了吗?于是A非常苦恼,也非常委屈。在劝慰A的过程中,我突然间也发现,我们往往会被工作的业绩和熟练程度所迷惑,认为我在这个领域能够出类拔萃、成为专家,就掌握具备了核心竞争力。 殊不知,一个人在职场上可能会更换很多个不同的岗位和角色,我们要追求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专业”这个结果,而是能使自己变为“专业”的、自己独有的、别人无法复制的方法。那这套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论”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在职场上靠谱、有竞争力,通常都会从做事的三个节点上来描述,那就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