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征战杀伐,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魏、蜀、吴这三大主角所运用的各种政策、谋略和技巧,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管理智慧。而激烈的人才抢夺战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
《三国演义》中的诸多典故虽已成为历史,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反馈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人才的重视,在三国争霸中,人才是竞争中得以取胜的第一要素。魏蜀吴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说到底是由于他们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的缘故;在21世纪,人才依然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在其位各司其职才能保证企业良好运行。
以下分别对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人才管理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曹操的人才管理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具领导才华的老板,“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坚持的人才观,即便是在中外历史上曹操在这方面都无人能出其右。正因为如此,魏国的人才储备库里人才最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最高的。这也是曹操最后能够统一三国的重要原因。
曹操人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律以业务为导向。
凡有治国用兵之术之才,不论出身高贵低贱与否,一律加以重用。他主张打破传统的观念,废除固有做法,直接到民间选拔人才。曹操一生中起用了不少来自“细微”之家的文官武将,其中像徐晃、张辽等出身贫贱的有才之人都被曹操委以重任,为魏国打造了一个魏国人才库与蓄水池。
二是赏罚分明,注重待遇。
待遇留人,自古皆是如此,让一个人才对你死心踏地的跟随,给予他发展的空间和面包,基本能留住他为自己所用。为此曹操打造了魏国人才KPI,打仗获胜之后,得到了很多的金银珠宝,他会论功行赏,将军和士兵都有份。当然有人做错了事,该罚还得罚,即使是自己,也是如此,曹操便有过割发代首的故事,惩罚自己。
三是精于识人。
曹操对于岗位与人才精准匹配有着过人之处,不论是从青梅煮酒点评天下众位英雄、洞察刘玄德宏图大志的野心,还是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始终是一位精于识人的雄主。而对于手下悍将的选拔更见其识人之明,从收徐晃于麾下的典故可见一斑。
孙权的人才管理
孙权雄驻江东,承父兄伟业,基础条件最好,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但创业难,守业更难,他在用人方面也是别具一格、高人一筹。孙权十分善于培养后备人才,在自己的内部发掘人才,像鲁肃、吕蒙、陆逊等,都是在前任离世后提拔起来的。
孙权人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用人不疑,信任属下。
通过充分放权来提升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后,刘备率兵征吴,孙权派诸葛谨前往蜀国讲和,没有顾忌诸葛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这件事上足以显示出孙权用人之气度非凡。
二是用其长而避其短”。
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于是便对他同样提拔重用;同时,孙权也为员工制定对应的培训计划,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使得吕蒙长进很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千古流传。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
积极为吴国发展储备接替人才,杜绝因人才流失导致的业务停滞。东吴能够在那样混乱的大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不失去竞争力,主要靠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人才新老接替的无缝衔接,没有出现断层,这帮助东吴打开了局面。
刘备的人才管理
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创业条件最差,完全是白手起家,既无金融资本,也无固定资产,前半生一直在外面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是典型的“皮包公司”。但刘备能充分发掘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如诸葛亮,关张赵黄等,最大限度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力。
刘备人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选才重质不重量。
刘备身边的人才虽然不多,但善于储备核心人才与关键人才,一个个都能顶上其他团队的几个人,比如关羽、诸葛亮,谁不是各自位置上的绝对精英。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讲,对于人才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二是尊重人才,擅打感情牌。
刘备知道自己势力弱小,无高官厚禄许之,只能靠对人才的尊重和情感招揽来换取他们的肝胆相照。因此,才会有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换取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关张桃园结义,得到关张二人一生的死心塌地。
三是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
如果说曹操善用KPI,刘备则是OKR的忠实粉丝,确定了“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后,充分听取下属意见,共同拼搏,集中精力做出可衡量的贡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夺取荆州、占据益州,通过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去实现大目标。
纵观三国,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较量,谋士斗智,武将斗勇。今天的企业也是如此,领导再有想法,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都是空谈。一个公司想要有竞争力,人才是重要因素,所以对于人才的管理术,也需重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看完这些,你学会了吗?